牛樟芝大講堂
牛樟芝 子實體

【牛樟芝 是什麼?】

牛樟芝 Antrodia cinnamomea (或稱牛樟菇、窟內菰、神明菇)為台灣特有的藥用真菌,僅生長於中高海拔(400~2000公尺)山區,喜陰暗潮濕環境,且以特有保育種牛樟樹Cinnamomum kanehirae 作為唯一宿主,意即有牛樟樹的地方才有牛樟芝,生長條件不但嚴苛、成長也相當緩慢(需2年以上才開始形成子實體),造成野生牛樟芝極為稀少、取得不易。

最初原住民將 牛樟芝 作為草藥、飲酒、保健等用途使用,之後其獨特效果被人發現,也逐漸有學術研究證實其效用,使得牛樟芝聲名大噪,越來越多學者與業者投入牛樟芝的研究與開發,如:抗發炎、癌症、保肝、免疫調節、增強體力、抗病毒、抗氧化…等等,都有相關的研究文獻發表,目前更累積了超過400篇研究,在國際性期刊發表。

如今 牛樟芝 作為台灣特有保健素材,擁有優秀的實測成果、不可取代的獨特成分等等因素,獲得了「台灣國寶」、「森林紅寶石」等美譽,也讓眾多產、官、學專家將牛樟芝視為生技發展的核心,推動著牛樟芝產業。

【牛樟芝怎麼選? 子實體? 菌絲體?】

牛樟樹與牛樟芝 現今已列為保育種禁止開採,這意味著要合法販售牛樟芝只能透過人工培養的方式,但是牛樟芝的培養其實相當困難,業界的技術也是良莠不齊,如果選到技術不佳的廠商,不但吃了沒效還會有健康上的風險,那又該如何評斷牛樟芝的優劣?這可以從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指標來了解:

「子實體? 還是菌絲體?」

菌絲體(Mycelia)是一團細絲狀的菌絲所組成的,就像是菇類還在土壤或太空包中的樣子,而子實體就是已經長出土壤的菇體,由菌絲體階段變成子實體階段稱之為「出菇」,只有在養分、環境條件均合適的時候菌絲體才有機會轉變為子實體(Fruiting body),而原住民使用、大多數研究論文證實的都是牛樟芝子實體的功效,這是因為牛樟芝的主要有效成分「樟芝酸三萜類」只有在子實體階段才會生成,在菌絲體中含量微乎其微。

菌絲體是牛樟芝未成熟的樣子,所以菌絲體有的成分子實體幾乎都有,而子實體有的成分菌絲體大多沒有,且含量也是低很多,因此在選擇牛樟芝的時候菌絲體或子實體是一大重點,但是如前面所述,牛樟芝子實體的培養極為困難,事實上產業界中能將菌絲體完全轉變為子實體的僅有「椴木栽培」以及「KBA技術」而已,其他的培養技術僅能少部分轉變(類子實體)或為單純菌絲體。

另外也可直接從「樟芝酸 (Antcin)」的含量判斷牛樟芝的好壞(樟芝酸Antcin為三萜類Triterpenes中的一種),因為樟芝酸是牛樟芝的獨有成分,也是主要功效成分,能避免業者添加其他不具功效的三萜類物質,以捏造出高三萜類成分的不實報告,因此選擇牛樟芝來源前可確認是否有功效成分 – 樟芝酸的檢測報告,或HPLC成分圖譜(如下圖,HPLC: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為目前公認樟芝酸三萜類的標準檢測方式)以保證自身的權益。

範例 : KBA牛樟芝與野生牛樟芝HPLC成分對比

KBA 牛樟芝 HPLC 成分對比

樟芝酸 共有7種代表性指標(如圖內中文標示),圖中7種標示樟芝酸的位置可判斷是否具有該成分,尖端(Peak)突出越高則代示該成分越多,與野生對比下便可了解有效成分間的差異程度。

【牛樟芝產業技術比較】

牛樟芝的培養技術可分為五種:
●  椴木培養
●  液態培養
●  固態五穀/太空包培養
● 一般/傳統皿式培養
●  KBA技術培養

椴木培養

椴木培養是將牛樟菌(牛樟芝的菌種)接種於牛樟木塊或其他雜木(黃樟樹、福州杉…)上,以模擬野生環境的方式使其生長,成品為子實體,採收時將子實體自木材上刨下,初次培育時間需2年以上,其後每一年採收1次,牛樟椴木來源為政府標售或業者自行培植,雜木則為國內取得或國外進口不等。

液態培養

液態培養是透過液態發酵槽,於供給基本營養物質(葡萄糖、磷酸氫二鉀、硫酸鎂…等等)以及氧氣的環境下,使牛樟菌在發酵槽中生長、增殖,成品為純菌絲體,培育時間2到4周。

固態五穀/太空包培養

固態五穀/太空包培養與一般市面的太空包相同,於塑膠瓶內部填充五穀雜糧、各式纖維等(填充物因人而異),並接種牛樟菌,以穩定的環境條件下進行培養,成品為不完全實體(又稱類子實體,菌絲少部分轉化為子實體,大部分仍為菌絲體,並無子實體應有的成分與特徵),因無法將牛樟芝與五穀培養基分離,完成後會再進行萃取,培育時間3到5個月。

一般/傳統皿式培養

傳統皿式培養:
於培養皿中添加洋菜膠、基本營養物等作為基質,接種牛樟菌後,以穩定的環境條件下進行培養,成品為不完全實體(類子實體,菌絲僅少部分轉化為子實體,大部分仍為菌絲體,並無子實體應有的成分與特徵),完成後同樣會殘留培養基,培育時間3到5個月。

KBA技術培養

KBA技術(Kinetic Bio-Activation,動態生物激活)同樣使用培養皿作為乘載工具,廣義上也可歸類為皿式培養,但與一般皿培技術差異大,KBA包含了培養皿裝置本身的改變突破、針對各階段給予的環境刺激條件,以及所研發的獨家培養基質,集大成即是所謂的KBA技術,因為和一般皿培技術相異甚大,故獨立分為一類,成品為子實體(具子實體獨有成分、特徵 : 擔子柄、擔子梗、擔子孢子…等),培育時間6個月。

牛樟芝產業技術比較
椴木培養
:
為牛樟芝子實體
(具子實體獨有成分、特徵:擔子柄、擔子梗、擔子孢子…等)
● 樟芝酸三萜類含量高
● 牛樟芝成分完整
● 技術門檻低
劣 :
安全風險性高
(雜菌毒素汙染、重金屬、農藥…等等)
生產成本高昂
(培育時間長、椴木佔地空間大)
● 品質不穩
(每塊椴木的品質無法相同,造成每片以及每批牛樟芝品質不一)
 含有木屑、雜質
 (採收時會連同木材表層一同刨下)
液態培養
:
● 生產快速
● 生產成本低
● 生產穩定
劣 :
● 為純菌絲體
● 成品會殘留培養基
● 樟芝酸三萜類含量極低
KBA技術培養
優:
為牛樟芝子實體
(具子實體獨有成分、特徵:擔子柄、擔子梗、擔子孢子…等)
樟芝酸三萜類含量高
● 生產穩定
● 安全性高
劣 :
● 技術門檻高
● 技術無法普及(有專利保護)
一般/傳統皿式培養

:
● 生產穩定
● 生產成本低

劣 :
● 不完全子實體(類子實體)
(菌絲僅少部分轉化為子實體,無子實體應有的成分與特徵)
● 成品會殘留培養基
● 樟芝酸三萜類含量少

固態五穀/太空包培養

:
● 生產穩定
● 生產成本低

劣 :
● 不完全子實體(類子實體)
(菌絲僅少部分轉化為子實體,無子實體應有的成分與特徵)
● 成品會殘留培養基
● 樟芝酸三萜類含量少